当前位置:首页 > 家电新闻 > 正文
雷军提出三项建议,聚焦机器人制造与汽车业发展
发布时间:2023-03-06 14:39:01
来源 : 每日经济新闻
作者:每日经济新闻
标签: 雷军
摘要:近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从小米集团处获悉,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开幕前夕,全国人大代表,小米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CEO雷军就高质

近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从小米集团处获悉,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开幕前夕,全国人大代表,小米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CEO雷军就“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向大会提交了《关于推动仿生人形机器人快速发展的建议》《关于构建完善汽车数据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议》《关于大力发展汽车文化,助力从汽车大国走向汽车强国的建议》。

此次,雷军的三份建议主要聚焦于机器人制造业与汽车行业,建言扶植科创产业链,攻关仿生人形机器人核心技术,同时也呼吁在新能源汽车行业爆发式增长的今天,构建完善汽车行业数据安全管理体系,大力弘扬和发展汽车文化,提升汽车工业软实力。

加快发展仿生人形机器人:扶持科创产业链,加强核心技术联合攻关

随着《 “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和《“机器人+”应用行动实施方案》等措施的先后出台,机器人产业迎来了升级换代,跨越式发展的机遇期。

雷军表示,小米集团近年来在自研芯片、AI、影像、智能制造等领域均有发力,并积极布局仿生机器人。在他看来,仿生人形机器人是刚柔耦合的复杂动力学系统,与自动驾驶等新兴技术领域紧密关联,其发展与突破将成为社会经济发展和国际科技竞争的战略制高点。

雷军表示,全球发达国家近年来已经在与仿生人形机器人关联的多个领域持续布局,核心零部件功能和性能提升、机器人技术与新兴技术的深度融合是关注重点。

“目前在我国,仿生人形机器人领域尚未形成系统的产业发展规划和行动实施方案。”对此,雷军建议要鼓励扶持相关科创产业链参与各方,推进仿生人形机器人产业规划布局,完善配套政策和措施,并指导行业制定数据安全管理政策制度和标准规范,以此促进创新资源要素高效配置,全面推进仿生人形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

至于仿生人形机器人核心部组件和零部件性能优化等关键共性技术薄弱、技术与应用脱节等问题,雷军认为,国家应当支持整机企业牵头创建国家创新联合体,形成“点面结合”的长期持续创新机制,加强核心技术联合攻关。

此外,雷军还建议,针对应用生态发展缓慢等问题,应当鼓励行业组织建设软硬协同的通用型仿生人形机器人开源创新平台,以开放的产业生态降低应用技术成本,同时加速智能制造、养老陪护等场景的应用培育。

构建完善汽车数据安全管理体系,让数据成为社会生产力

数字经济加速发展之际,智能网联汽车逐渐普及,汽车所承载的行驶轨迹、生物特征等敏感个人信息、地理信息、车外影像等数据成为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要素和资产,但同时也给个人隐私、国家公共利益与安全带来了挑战。

在雷军看来,目前国家已发布若干汽车相关的数据安全推荐性国家标准,规范了网约车服务及汽车数据采集等部分场景要求,尚无法覆盖到研产供销全业务领域。

为此雷军建议,由主管部门牵头,定义汽车数据分类分级规则,加快制定围绕汽车生命周期和数据生命周期两条主线的数据安全标准,指导产业发展。同时建立智能网联汽车数据安全认证制度、数据安全评级及公示制度,提升行业透明度与可信度。

另外雷军还指出,当前各车企间数据尚未实现有效安全流通,数据孤岛普遍存在,数据价值无法充分发挥。他建议,应当在保障数据安全的前提下,构建汽车数据共享机制及平台,让各车企间的数据实现流通,将数据转化为社会生产力。

发展汽车文化:适度放开汽车改装限制,与文旅产业相结合

除了数据安全,雷军还对汽车文化普及提出了建议。

雷军表示,汽车工业是硬基础,汽车文化则是软实力。大力发展汽车文化,扩大其影响范围及群众基础,形成“汽车技术/产品发展-汽车文化兴盛-汽车技术进步和消费需求持续提升”的正循环,是推动中国从汽车大国走向汽车强国的关键助力。

雷军表示,可以引导营造更加丰富的汽车文化场景,如在有条件的高速路段,适度放开限速,让汽车文化爱好者有机会体验先进技术带来的极致性能。同时鼓励促进赛车运动、公路旅行、露营营地等文化场景的开发,与文旅产业发展相结合。

此外,雷军还建议适度放开汽车改装限制,建立改装零配件和汽车后市场的国家标准,为多样化的创新汽车文化发展提供土壤。同时,建议全面落地放开符合国五排放标准的二手车准迁限制,促进经典汽车文化进一步发展,并借此打开全国二手车准迁流通;放开皮卡等部分品类限制,促进皮卡文化普及,扩大汽车文化影响范围及群众基础。

THE END
分享到:
原创稿件,版权归百姓家电网所有,欢迎大家积极转载,转载时请务必标明出处,违者必究。
文中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发现疑似图片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协助处理。
转载内容来源于网络,观点不代表本站,内容仅供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协助处理。
与我方联系010-87612742或邮箱39371238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