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脸识别往前一步是科技进步的推手,往后一步是幕后黑手。
当人脸识别成为窃取别人隐私通道而为企业谋私利时,无疑这是一只黑手。当人脸识别有效推动生物识别技术以及安防工程时,这无疑是技术的进步推动了商业文明和工业文明。
任何事物都有其双重性。被称为“维权春晚”的315晚会,揭露了人脸识别不为人知、但却成为黑手的内幕故事之后,引起市场的高度关注。
在今年的这场315晚会上,一位位互联网科技企业的名字便开始登场“活跃气氛”。在这场以“提振消费、从心开始”为主题的晚会上,智联招聘、前程无忧、UC浏览器、360搜索等诸多知名企业均被曝光。其中,包括人脸识别、简历售卖、手机清理软件等与我们日常息息相关的内容,也均成为了个人信息泄露的渠道。
如今的社会,已经逐渐变成一个“看脸”的时代。刷脸支付、刷脸打卡、人脸验证等一系列人脸识别的场景越来越丰富。就在人们感叹生活越来越便捷的同时,熟不知我们自己那一张张面孔早已被“偷”走。
监控摄像头早已无处不在,一方面它在无时不刻地保障着公共安全,另一方面也成为侵犯大众隐私的罪魁祸首。虽然,在街头巷尾和城市交通上布置的摄像头,由于其公共属性,能够最大程度保证数据不外泄。但是,隶属于商家所安装的摄像头,究竟是违规还是规范使用,这似乎是一个模糊的边界,更需要监管部门做出清晰的界定和安全标准的划分。
在315晚会上,据央视财经报道,在记者调查的 20 多家装有人脸识别系统的商户中,消费者的人脸信息均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偷偷获取,其中包括宝马汽车 4S 店、Max Mara 专卖店、科勒卫浴等商户。根据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布的《个人信息安全规范》明确规定,收集人脸信息时应获得个人信息主体的授权同意。显然,这些商户以及摄像头公司并未遵循这一规定。
这样的做法很好理解,意在通过摄像头采集到店消费者的信息,利用大数据工具可以很好地辨别客户的属性,从而引导店员进行有效的转化。
令人细思极恐的是,如果这些人脸数据仅仅是用来企业更好的用户转化倒也能够理解。但如果这些信息外流到社会,将会有太多的安全隐患。比如家庭信息、个人金融信息等所有信息,均可以透过人脸识别获取。从技术上,这些不法机构完全能够通过技术手段3D人脸的重构,从而利用这一信息对用户的财产或人身安全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
其实,全球针对人脸识别都有不同的声音。2020年初,欧洲议会探讨将人脸识别技术时,遭到欧洲议员的强烈反对。因此,欧洲议会声明不引入人脸识别技术。几乎在同一时期,欧盟表态禁止在公共场合用人脸识别技术,而这一作法得到科技巨头谷歌的支行。
关于人脸识别,不是欧洲技术不达标,而是在于伦理道德以及监管方面更加严格。因为他们更加了解,一旦没有好的监管规则,可能人脸识别就会带来巨大的安全隐患。
中国的监管部门一直以来在重拳出击,打击网络包括人脸识别的违法违规行为。但仍然有很多商家,包括315晚上会被点名的企业,在巨大的利益面前,铤而走险。对于已经成为幕后黑手这一类的企业,监管必须加大力度。否则,人脸识别技术会有更大的隐患。
本文原创于蓝科技,未经授权,任何网站及平台不得转载,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