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中旬以来,皇明太阳能与日出东方两大太阳能热水器巨头,围绕“节能惠民”疑似骗补事件开打口水战,令原本波澜不惊的光热产品市场一时间风波骤起;由于骗补的敏感性,更引发社会各界的持续关注。尽管日出东方坚决否认并竭力澄清,但先发制人的皇明太阳能似乎暂居上风;而身为质监部门的江苏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由于自曝检测报告存在瑕疵,则被推上骗补帮凶的风口浪尖,也令整个事件更加扑朔迷离。骗补疑云事发半月有余,但由于双方各执一词,加之质检机构的意外卷入,更令事件逐渐演变成为“罗生门”,并最终惊动国家质检总局强力介入。
10月中旬以来,皇明太阳能与日出东方两大太阳能热水器巨头,围绕“节能惠民”疑似骗补事件开打口水战,令原本波澜不惊的光热产品市场一时间风波骤起;由于骗补的敏感性,更引发社会各界的持续关注。尽管日出东方坚决否认并竭力澄清,但先发制人的皇明太阳能似乎暂居上风;而身为质监部门的江苏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由于自曝检测报告存在瑕疵,则被推上骗补帮凶的风口浪尖,也令整个事件更加扑朔迷离。骗补疑云事发半月有余,但由于双方各执一词,加之质检机构的意外卷入,更令事件逐渐演变成为“罗生门”,并最终惊动国家质检总局强力介入。
截至目前,相关调查仍在进行,各方也都翘首以待“骗补”真相能够早日水落石出。虽然双方唇枪舌剑犹酣,公众的疑惑却已逐渐超越了风波本身:节能惠民补贴为何能一夕引爆相对沉寂的太阳能热水器市场?曾经的太阳能热水器行业“一哥”、明星企业家黄鸣向日出东方公开发难的背后,又有着怎样的动机和考量?
皇明与日出东方的“瑜亮情结”
10月中旬,皇明太阳能股份公司召开新闻发布会,董事长黄鸣公开质疑其竞争对手日出东方申报热水器补贴产品的检测报告造假,并指出具报告的检测机构江苏质检院涉嫌与日出东方联合骗取太阳能惠民补贴。
正是“一石激起千层浪”,联想到此前沸沸扬扬的“家电下乡”骗补丑闻,社会对于惠民补贴成厂商“唐僧肉”的行径早已深恶痛绝,另一太阳能热水器巨头日出东方随即成为各界热议的焦点。
事情还要追溯到今年6月份。太阳能热水器原本不在国家制定的节能惠民补贴目录之中。但在6月1日,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工信部联合发布公告对太阳能热水器进行补贴,要求相关企业在6月4日进行投标,后延迟至6月6日。
由于申报补贴需要提交许多材料,其中仅型式检验报告和能效等级报告就需要耗费大量时间,不少企业因此错过第一批的申请,而日出东方在第一批申报中则提交了200多份报告。
最终,第一批共计20家太阳能企业入围目录,共计产品型号371个,其中仅日出东方一家就有160个产品型号入围,而皇明仅2个型号入围。而在前后公布的两个批次中,日出东方总计申报了173个项目,而皇明只拿到了47个。这一结果受到皇明太阳能质疑,并由此掀起太阳能热水器行业的这场论战。
其实,双方的积怨由来已久。1988年,黄鸣制造出中国第一台太阳能热水器,2000年皇明太阳能成为光热行业的第一品牌,市场占有率遥遥领先;但在2008年,日出东方开始超越皇明后来居上,占据国内太阳能热水器市场榜首,并一直保持至今。
有数据显示,2009年到2010年,皇明的光热产品(主要是热水器)营业收入分别是12.44亿元和14.6亿元,为同期日出东方的营收则为15.38亿元和25亿元。
对于太阳能热水器第一人的黄鸣而言,面对后起之秀的日出东方,无疑令其大有“既生瑜何生亮”的无奈和慨叹。但放眼市场,无论哪个领域,都不乏有着“瑜亮情结”的企业和企业家;究竟是确实掌握了对手骗补的证据,还是只因未在惠民工程中抢得先机,皇明就不惜与日出东方彻底撕破脸皮呢?